2024-5-29
《人物志》乃魏晋时期刘劭(音:绍)撰写的一部利用玄学体系(五行), 系统地论述人才观的专著,成书于公元227~239年,南北朝时西凉刘昞曾为之作注释, 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人才鉴别, 人才使用,解决人才之间矛盾的著作, 被认为是人力资源/人际交往的开山之作。 同时, 人们也可以利用该书的方法, 处理日常的人际关系。 这里有几个关键字:
玄学理论,人才鉴别,
识人善用,人际关系。
《人物志》以人之筋、骨、血、气、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呈显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特质,此「五质」又分别象征「五常」仁、义、礼、智、信。
依照不同的才性,《人物志》将人分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类」。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才能不同,适合担任的职位也不同。
《人物志》进而提出「八观」、「五视」等方法。「八观」由人的行为举止、情感反应、心理变化由表象而深至内里,反覆察识。「五视」则在居、达、富、穷、贫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下面, 选取《人物志》的一些章句, 和大家分享。
《人物志》论人才:
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彊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
朴露之人,中疑实确,不戒其实之野直,而以谲为诞,露其诚;是故,可与立信,难与消息。
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贵其虚;是故,可与赞善,难与矫违。
(以上共计十二条)。
《人物志》论人才任用:
自任之能,清节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
立法之能,治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
。。。。。。
威猛之能,豪杰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
(以上共计八条)
《人物志》论英雄:
什么是英雄?“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译文:草木中的菁华称为英,禽兽中能统领群体的称为雄;因此人类中具备文才武功均出类拔萃的人,可以用英雄命名。
《人物志》论“八观”“五视”
八观者(八种观察人的方法):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五视”(五种特定环境下, 观察人的品行):在居、达、富、穷、贫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人物志》论“七大谬误”:
“七缪:一曰察誉有偏颇之谬;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曰度心有小大之误;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 译文:有七种谬误:一是对传闻的误导有偏听偏信的错误;二是待人接物被个人的好恶迷惑;三是惴度人的志向大小出现误差;四是欣赏人物的才质有早晚的疑惑(只识早智而速成者而不识晚智而晚成者);五是有只赏识与自己材质同类的人的嫌疑;六是有以地位财富论才能的诡辩;七是观察奇异之人时有“尤妙”(大智若愚)与“尤虚”(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的判断失误。
《人物志》论“释争”(解决人之间的纷争):
金句:“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
整体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如何化解纷争。表明了争端产生的原因是内心宽恕之心不足,对外的期望无休止;而化解争端的方法是内心能自强不息并自我完善,对外谦虚礼让并知道敬畏与恐惧。并将人分为三等,为了说明贤人与愚人在对待争端时所采取的不同的措施及最终的必然结果;其结局必然是: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利,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总结
《人物志》融合了中国先秦/百家的人才观, 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刘劭的《人物论》, 无疑,为当今人才选拔, 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论基础。除了人才选拔,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 我们也应该深度阅读此书, 以便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 鉴别,使用, 交往不同性格的人。
是书收藏者的印章(资善堂)
汪之雄
2024-5-29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