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UK Rare Book Academy (CURBA) - 中英古籍善本研究院(庫巴)

品老黑胶《太真外传》, 赏杨贵妃”善本典籍”

Rarebook阅读(27)评论(0)

2025-1-7

谨以本文,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30周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黑胶,典籍和活动现场

2024年末, 北航师弟付兴吉博士,为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30周年, 在北航组织了一场很有特色的“京剧黑胶老唱片/京剧文献赏析”。

图片

北航师弟付兴吉博士

期间,邀请国家京剧院主持人/京剧黑胶唱片收藏者孟令西老师,以手摇留声机,现场播放了梅大师1926年德国高亭公司/1931年百代公司录制的黑胶唱片《太真外传》。 京剧世家/谭鑫培大师后人/梅葆玖先生亲传弟子/北京京剧院梅派青衣谭茗心老师现场点评, 活动堪称“京剧黑胶盛宴”。

图片

图片

孟令西老师和谭茗心老师

图片

梅兰芳京剧黑胶《太真外传》

杨太真, 即杨玉环,杨贵妃,本次播放的《太真外传》黑胶唱片, 有高亭版本, 百代版本, 整部《太真外传》四本连台,回肠荡气。

视频:梅兰芳大师天籁之声

藏书家/北航校友汪之雄, 亦现场展示了民国时期京剧典籍/唱片公司的唱词集/京剧画报等文献。

图片

图片

图片

汪之雄和北航学子分享典籍

《太真外传》:唐玄宗(李隆基)赏花,邂逅杨玉环,惊艳其美貌,入宫册妃(杨贵妃)。贵妃一曲霓裳羽衣,赢得君心,赐浴华清池, 后因事逐贵妃出宫(因而有了“贵妃醉酒”),贵妃即出,玄宗懊悔,高力士周旋贵妃回宫。二人长生殿盟誓恩爱,安禄山起兵,玄宗携贵妃出逃,途经马嵬坡,唐将士怒杀宰相杨国忠(贵妃之堂哥),贵妃亦三尺白绫,命断马嵬坡,后战乱既平,移师回銮,玄宗昼夜思念,与贵妃梦中相会,二人之爱情故事千年流传。

下列典籍和文献, 乃藏家汪之雄收藏的与京剧《太真外传》相关的典籍。

《长恨歌》到《长生殿》: 

  • 唐诗-白居易《长恨歌》,白纸, 珂罗版,书法作品, 《长恨歌》开启我朝文人盛赞明皇(玄宗李隆基)/太真(贵妃杨玉环)爱情之先河。

图片
图片
图片
  • 唐-传奇故事-陈鸿《长恨歌传》, 白纸, 木刻, 是书相当于白居易《长恨歌》文学版, 是书还包含了《梅妃传》, 讲述了杨贵妃和梅妃之间的一些恩怨情仇。陈鸿‌在元和元年(806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时,与‌白居易‌和‌王质夫‌一起提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大家深受感动,于是王质夫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即《长恨歌》),同时请陈鸿写一篇传记(即《长恨歌传》),以纪念这段历史‌。

图片
图片
  • 宋-传奇故事-乐史《杨太真外传》,竹纸,精刻, 是书将唐玄宗/杨贵妃生死恋写得,回肠荡气,甚是感人, 内容也较陈鸿的《长恨歌传》丰富一些。

图片
  • 元-杂剧-白朴《唐明皇秋叶梧桐雨》,白纸,石印,精刻,是书乃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白, 亦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也把这个故事搬上了表演舞台, 也提到了安禄山/杨玉环之间的瓜葛。

    图片
  • 清传奇故事-洪昇长生殿, 除了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故事之外, 亦讲述了二人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京剧《太真外传》, 受《长生殿》影响颇大。

图片
图片

唐玄宗/杨贵妃相关的典籍

  • 《旧唐书》, 正史上明确记载了唐玄宗和杨贵妃。
图片
  • 《杨太真教白鹦鹉诵多心经赋》, 木刻,竹纸,优雅至极。
图片
  • 《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东观奏记》, 民国排印本,这几篇文章内都有大量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记载。

图片
图片

杨贵妃卒于马嵬坡,故历代诗人常以马嵬坡为题, 作诗题赋,抒发情怀:

  • 唐-黄滔《明皇廻驾经马嵬赋》
图片
  • 《增注少嵒赋》中的《马嵬坡赋》, 嵒:yan2
图片

杨贵妃相关的京剧:

  • 民国《半月戏剧》封面梅兰芳扮《太真外传》。
图片
  • 民国,全部《贵妃醉酒》唱词戏考
图片
图片
  • 京剧《太真外传》唱腔选
图片
  • 手稿本《贵妃醉酒》
图片

杨贵妃相关的野史及其他

  • 《新撰贵妃艳史演义》
图片
图片
  • 民国彩色小画片-《太真外传》, 小画片乃民国时期常见的宣传手段。
图片
图片

汪之雄收藏的全部《太真外传》相关收藏

图片

品大师天籁 

赏国粹典籍 

大师天籁,梦回平剧 (注:平剧就是北平的戏剧 – 京剧)。

汪之雄 

京剧爱好者

古籍善本收藏家

文化产业投资人

甲辰龙年底, 于京畿

Email:     jasonzxw@163.com

Tel:         156 1155 5930

听马连良的《失印救火》, 品约翰·纳什《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

Rarebook阅读(23)评论(0)

2024-12-30

通过“汪之雄收藏京剧文献展-《不解之缘》”, 笔者结识了国家京剧院的孟令西老师, 以及北大博士生/青年京剧爱好者朱景琛博士, 京剧黑胶唱片收藏者孙泽华等朋友。于是就有了《马连良京剧黑胶赏析沙龙》(2024-11-15), 大家共同欣赏了1942年胜利公司出品的黑胶唱片《胭脂宝褶/失印救火》等“马派”经典。

2024-11-15 活动海报

笔者在活动现场

京剧大师马连良(1901-1966),生于北京,回族,老生,京剧“马派”创始人,“四大须生”之一,马连良将“生”“末”两行的表演手段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唱腔艺术,形成了唱念做相结合的风格。

马连良

“马派”的《胭脂宝褶》包含“遇龙封官”及“失印救火”两折,“遇龙封官”讲书生白简进京入试,路遇永乐帝,帝欣赏其才华,封白简为招宝状元,官拜巡案。 白简奉旨巡按河南,不意将印信失落,洛阳县差役拾去,献与县令金祥瑞,金好酒,诸事仰赖班头白槐,得印告白,嘱白踩缉。白槐至河边,遇旧仆白福,始知巡按即己失散之子白简,父子欢叙,得知白简失印, 告白简假驻县署,乘金祥瑞谒见时,暗于署后放火,白简即以空印匣付金,命其保管,佯往救火。金见空匣,大骇,求计于白槐,白乃令将拾得之印放入,白简复得失印。

马连良《胭脂宝褶/失印救火》剧照

《胭脂宝褶》1942年胜利唱片

手摇留声机播放《胭脂宝褶》

以下是笔者收藏的《胭脂宝褶》相关书籍。

民国版《胭脂宝褶》(马连良)

1959年版《胭脂宝褶》

“失印救火”的故事原型, 来自《智囊补》(明代冯梦龙编纂)中的“御史失篆”: 有御史罪其县令,县令密使嬖儿侍御史,御史昵之,遂乘机窃其箧中篆去,御史顾篆箧空,心疑县令所为而不敢发,因称疾不视事。尝闻某教谕有奇才,因其问疾,召至床头诉之。教谕教御史夜半于厨中发火,火光烛天,郡县俱赴救。御史持篆箧授县令,他官各有所护。及火灭,县令上篆箧,则篆在矣。 这里的“某教谕”应该是指明代的右都御史-海瑞

笔者收藏的《智囊补》

《失印救火》中金祥瑞和白简不相识, 金祥瑞拿了不该拿的东西, 白简丢了不该丢的为官印信, 都是重罪啊,但两人又没有办法公开说这事儿, 这是经典的“囚徒困境”约翰·纳什经典的:Prisoner’s Dilemma: 非合作博弈中“囚徒”最后的选择都不是最佳的(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故事里幸亏有白槐设计及沟通,通过“放火-救火-保管-印信放入”, 圆了双方的“里子和面子”。

在北大经济学朱博士讲述京剧《失印救火》中的两个“囚徒”:金祥瑞和白简, 笔者脑海中逐渐产生了这样的关联:中国传统智慧《智慧补》 – 传统京剧《失印救火》 – 现代经济学的《博弈论》 – 好莱坞电影《美丽心灵》(约翰·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就这样神奇地结合在一起了。

约翰·纳什(John Nash,1928~2015),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是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纳什先后在MIT和Princeton Univ.任教,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由于他在《博弈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John Nash 约翰·纳什

电影《美丽心灵》海报

获诺奖后同事们的祝贺(送笔)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非合作博弈中,当每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策略不变的情况下,无法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来提高收益时的一种策略组合。

笔者的英文书《美丽心灵》

中国的《博弈论》是三国时期史学家韦昭所作的一篇议论文, 和围棋有关。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五十二》论一类。

韦昭的《博弈论》

中国最早的博彩游戏《六博》(发音:lu4 bo2)

六博图

传统的中国智慧和现代化的《博弈论》(Game Theory), 在此相遇了。

汪之雄

2024-12-29

《观典籍,花九锡》- 汪之雄收藏插花及荷花典籍展

Rarebook阅读(40)评论(0)

2024-12-15

审美与信仰,并蒂绽放

《观典籍,花九锡》– 之雄收藏插花及荷花古籍善本展, 于2024-12-15正是开幕,感谢本次展览的出品方:艺双轩及其主理人郭艺双女士, 感谢策展人/艺术家:朱欣老师。展出时间:2024-12-15至2025-2-15, 地点: 北京艺双轩空间。

(本次展览的主视觉)

宋代美学“生活四雅”:点茶焚香插花挂画, 本次展览第一场,我们邀请到藏家汪之雄非常敬佩的插花老师/生活美学家韩婷妤老师, 做现场插花展示(婷妤在品茶, 插花等方面造诣精湛)。

(婷妤的插花)

(婷妤和茶)

中国的插花文化, 大致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古汉字中,“华”“花”同源。下面,将此次展览的部分藏书和读者分享。

文字典籍和史书

《说文解字》卷六,曰:“花, 华也”, 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和“花文化”一直是紧密连接的

(《说文解字》:“花”)

《春秋世族谱》记载中国人的“始祖母”: “华胥生男名伏羲, 生女名女娲”, 华胥-华夏-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因而有:华山,华阳,华表,华佗, 繁华, 华丽, 才华, 风华等名字/名词。

(《列子-黄帝》:华胥)

文学诗词和花卉

先秦的诗人们在《诗经》和《楚辞》中,就已经开始对花卉进行种类分类、审美描述,并寄予情感, 屈原的“以花示德”更体现了古代文人的风骨。

《诗经·小雅·棠棣》卷四:“常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展现兄弟之情

(《诗经·小雅·棠棣》)

屈原《楚辞离骚》: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花示德

(屈原《楚辞-离骚》)

国礼赠梅,汉•刘向《说苑奉史》(卷十二):战国时,越国使臣诸发出使梁国,觐见梁王时,手持一枝梅花相赠,被梁王之臣韩子讥笑其有轻慢之意。经诸发说明在越国赠送梅花是传递友情极贵重的礼品,梁王欣然受礼。从此,以花结谊便成为国人交往之传统。

(国礼赠梅《说苑•奉史》)

春秋战国以来, 中国历代文人, 在赞美插花艺术上, 绝不吝啬笔墨。

《芙蓉赋》:三国时期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三曹”之曹植(曹子建, 曹操的儿子)作《芙蓉赋》(堪与其《洛神赋》《酒赋》《七步诗》媲美):“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

(曹子建《芙蓉赋》)

唐·欧阳詹/欧阳行周《春盘赋》, 赋予插花很高的精神含义,同时,蕴含着对亲人的敬爱,对新年伊始的期盼。其中一句:“片花片蕊,得造化之穷神”。

(唐·欧阳行周《春盘赋》)

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千古名作,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赋予荷花伟大的人文情怀。

(书法“出淤泥而不染” )

(古文“出淤泥而不染”)

农业/中医典籍中的花卉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大戴礼记》第四十七篇, 是书记录了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农业活动,其中也包括了对花卉的观察和记录

(《夏小正》)

《魏王花木志》, 据认为是后魏元欣所著的《魏王花木志》虽早已失传,但还能在后代各种农书中见到部分引文,贾思勰(xie2, 《齐民要术》的作者)就曾引用过此书的内容。

(《魏王花木志》)

中医巨著《本草备要》,果部,“莲子”,一味中草药,补心肾,健脾胃。别名:莲花、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花苞、水旦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等。

(《本草备要》,“莲子”)

插花/园艺/花园等专著

唐代时期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插花理论作品—罗虬(qiu 2)的《花九锡》,短短75个字勾勒出从空间设计、创作技巧到欣赏角度的完整插花体系,全文:花九锡亦须兰蕙梅莲辈,乃可披襟。若芙蓉踯躅望仙山木野草,直惟阿耳,尚锡之云乎。一、重顶帷(障风);二、金剪刀(剪折);三、甘泉(浸);四、玉缸(贮);五、雕文台座(安置);六、画图;七、翻曲;八、美醑(赏);九、新诗(咏)。

(《花九锡》)

韩熙载《五宜说》, 讲了赏花和燃香的关系, 倡导“对花焚香”

(韩熙载《五宜说》)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陈仲醇)的《花宠幸》 文笔优美,以花喻人, 如花, 如梦,如情,如人

(陈仲醇《花宠幸》)

自宋代开始,插花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在文人的主力推动下,插花成为四般雅事之首。宋人对花的感知既包括花情、花性,还包括花的等级、品第,以花喻人更成为时代风尚,不仅如此,花器制作也逐渐趋向专业和系统。

北宋李格非著, 记载洛阳花园的内容《洛阳名园记》

(《洛阳名园记》)

《清异录》(五代-北宋, 陶谷),中国文言琐事小说, 多处提到了花卉相关的内容, 如《花九品》, 此处的花卉具有人的品行了。

(《清异录》“花九品”)

元明清时期,文人插花达到技法的巅峰,并突破花器所容纳的空间,甚至超越了花材本身的局限。大量的文学作品, 纪实小说, 宫廷绘画展现了“花事”繁荣。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其《瓶史》中所述:“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 真正做到了“花可明意”(《红楼梦》的“黛玉葬花”:“器可载道,花可明意”)。

(袁宏道《瓶史》)

袁宏道论述花之沐浴, 要求不可假手俗人

(袁宏道《瓶史-花沐浴》)

李渔的《芥子园画传》 讲授花卉绘画

(《芥子园画传》)

(《花卉园艺》民国时期)

“未生”,顾名思义,是事物尚未诞生之前的状态。演绎于在花材被插入花器的那一刻,要能感受到这朵花在诞生之前的含义,并以此意义作为当下的插花之境。这也是日本花道“未生流”插花所特有的崇尚自然、表现禅境的理念。未生流,诞生于日本江户时期,由未生斋一甫创立。

(日本花道《未生流》)

花卉的宗教蕴含

汉唐时代,插花技艺和荷花, 以佛教为载体,东传日本,中国插花艺术也从宫廷风格,向文人风格转变,呼唤简约、内涵、克制之美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卷四十四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大概是史书中最早关于用容器插花水养的文字记载。

(《南史》“莲花供佛”)

(《妙法莲华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侍女发心”,清同治,版画,佛坐在莲花宝坐之上

(莲花宝座上的佛)

(婷妤《荷与莲的世界》)

此次展览, 古籍善本收藏家汪之雄展示了所收藏四十七件/花卉/插花/荷花相关的文献, 希望体现了中国插花/荷花等花卉文化之历史变迁, 文人墨客对插花的喜爱, 宋代美学推崇的“生活四艺”之插花,荷花的佛教含义等精神内涵。

本次展览的参观方式:

出品人:郭艺双

电话:13901256990

Email:guoyiyi@hotmail.com

策展人:朱欣

电话:19143365442

Email:zhuxinraven@gmail.com

藏家:汪之雄

电话: +86-156 1155 5930

电邮: jasonzxw@163.com

中英古籍善本研究院官网:

www.curba.uk

甲辰年末, 于京畿“艺双轩”

 附: 展览现场照片

(展览现场拍摄)

北京中轴线:《考工记》理想首都的样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语”)

Rarebook阅读(98)评论(0)

2024-12-8

2024年7月27日, 一条7.8公里长, 包括了15个遗产构成要素的北京中轴线,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上图来自UNESCO官网)

有人会问,这15个遗产要素中的故宫和天坛,本身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这算不算是重复了呢?答案当然不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中轴线为“世遗”,认定的是什么

(UNESCO官网-北京中轴线)

(汪之雄讲述中轴线和《考工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北京中轴线为“世遗”的认定语: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其中有三个关键点:

北京中轴线

  • 位于北京老城的中心,呈南北走向, 15个遗产构成要素共同组成;
  • 展现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
  • 其选址、布局、城市规划、道路和设计,整体诠释了中国古籍《考工记》所载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

(UNESCO官网的中轴线)

简单地讲, UNESCO认定:北京中轴线是《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首都”的样板, 认定的是这样的一种首都规划的模式,而不仅仅是这15个构成元素本身。

这么牛的北京中轴线,居然只是古籍《考工记》的一个案例 那大家一定想了解这本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典籍讲的是什么?

《考工记》全名:《周礼冬官考工记》:

1.《周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西周政治家周公旦所著。《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周礼》是古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图片

2.《周礼·冬官考工记》:是《周礼》的卷六,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制造工艺和建筑营造规范的文献。

图片

3.《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中经典记载:a)“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b)“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c)“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图片

左祖右社–

图片

前朝后市

图片

四书五经中的《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哲学著作, 有言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中”字,最开始是指物理上的空间概念,通过汉字的形象,展现“中庸”, 方正的紫禁城就像其中的框,北京中轴线贯穿其中,形成“中”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其他营造相关的内容

图片

(明堂)

图片

(应门)

图片

(天文图)

图片

(钦天监的黄道仪)

图片

(全车之制)

汪之雄
2024-12-8 于京畿

“楷”模:高云塍,撰写中国印刷史上第一套楷体铅活字的书法家

Rarebook阅读(68)评论(0)

2024-11-17

笔者近期入藏了一批民国著名书法家高云塍[chéng]的书法字帖,高云塍(1872年—1941年),民国时期著名浙江萧山籍书法家, 高氏书写的楷书,成就了中国近代印刷业历史上第一套楷体铅活字

图片

时代背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印刷界亟需创制出既符合新育教育制度、表现新时代精神,又具有传统内涵独特美学气质的活字字库,印刷界普遍认为以中国传统书法为源的楷体,极具美观性和时代精神。

图片

时任民国第二大出版社中华书局美术主任的郑午昌认为, 在活字开发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工作便是选择字体蓝本,他于是向沪、京、汉、蜀各地善书的名家广征正楷字样,最终以时任中华书局编辑、楷书书法家高云塍所写的正楷字最为符合条件

图片

中华书局 – 郑午昌

走向巅峰

高云塍是晚清的秀才,楷书严谨工整,是典型的清代馆阁体,高氏所撰写的字样,每个文字完成度都极高,书写时也尽量统一运笔方法和结体方式,大小一致,极适合作为金属活字的蓝本,另外,高氏的书写效率高,众人之中最先完成字稿。之后,高氏经过了六七个月时间,写成正楷字样一万三千余字

图片

1930年,高云塍与郑午昌共同成立了汉文铸字字模厂,高担任主要写手,他共计书写了超过一万个欧体字(欧阳询),由朱云寿刻字,制成一至六号活字各一幅,这套字模一直用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有些地区甚至直到本世纪初还在沿用,直到今天高云塍所书高书小楷, 仍然被用于楷书教学, 同时也是现代计算机字库中楷体的一种字体。高云塍也被誉为“中国楷体铅字之父”。

蒋公支持

1934年,蒋中正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曰:“各种书刊封面,报纸题字标语等,概不准用立体阴阳花色字体,及外国文,而于文中中国问题,更不得用西历年号,以重民族意。”

图片

蒋公书“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中华书局出版各种书体字帖,发行了大楷、小楷、隶书、行书等多种高氏版本字帖,社会上的中小学生习书都以高氏的字帖为范本, 社会上也出现了多种高氏出版的书法教学书籍。

分享笔者收藏的多种高云塍楷书字帖及书法教学书籍

《高书小楷》【中华书局 1946】

高氏的小楷,干净利落,笔笔分明,同时又做到了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自然流畅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书小楷》【大东书局 1943】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书小楷》【大华书局 1945】

图片

图片

《高书小楷》【上海正文文具, 民国/49年之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书大楷》

高氏的大字楷书,笔画工整,形体方正,将法度和规范发挥到了极致给人一种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云塍大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云塍行楷》

高氏之楷书,今天仍然是经典, 大众宗其楷书,部分原因是,高氏的楷书中添加了行书的笔意,写出了灵动的感觉没有那种呆板的成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字学及书法》【中华书局 1942】

高云塍, 不仅书写楷书, 也致力于书法教育, 其编辑出版的书法书籍, 一直被中小学沿用多年,世人学习书法的重要教材, 影响了几代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字学及书法》【台北中华书局 1957】

图片

图片

《旧拓元赵子昂御服碑》

这是依据高云塍收藏之拓片出版的书法书籍 赵孟頫之楷书《大元敕藏御服之碑》。

图片

图片

图片

名门之后

高云塍的女儿高小霞院士(1919年—1998年),女婿徐光宪院士(1920年—2015年), 北大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析化学家,两位院士在中国稀土领域,被称作“中国王炸”

图片

高小霞院士

图片

徐光宪院士

致敬 “楷”模-高云塍

 

汪之雄

2024-11 

于京畿

佛经吟, 箜篌引

Rarebook阅读(159)评论(0)

2024-9-1

“箜篌对话琵琶”,为《汪之雄修复佛经散页展》圆满收官。

图片

图片

本次展览的海报

图片

藏家汪之雄和张建光

本次展览的最后一次分享和表演:“箜篌对话琵琶”。

图片

海报

图片

现代箜篌

图片

琵琶演奏家许依芸

图片

箜篌演奏家李子旭

琵琶与箜篌合奏视频

甲辰年仲夏, 由201Studio主办的《汪之雄修复佛经散页展》, 精选了汪之雄收藏并修复的16幅明清时期的佛经散页和张建光收藏的古代残缺佛石像, “破损的佛经对话残缺的佛造像”跨越时空的界限, 让艺术和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飞翔。

图片

佛说阿弥陀经

图片

《妙法莲华经》

图片

《妙法莲华经》

图片

《佛说观无量寿经》(和刻)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建光收藏的佛教残造像

201Studio的刘辉老师和怡然老师, 在一个京城的胡同空间内, 创造出一种敦煌洞窟的氛围,曼妙飞翔,散花飘舞, 组织的沙龙活动, 更邀请了多位表演艺术家现场演出, 空灵之声, 直击心扉。

图片

敦煌洞窟中的箜篌

本次展览回顾视频

本周五晚, 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专业院校的箜篌教师李子旭,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演奏者许依芸, 共同诠释音乐和收藏的完美之结合,让汉字飞出古佛经, 让佛造像伴随着古乐舞动。 

图片

合影及箜篌Solo

藏家汪之雄, 特意为当晚的艺术盛宴, 提供了和箜篌相关的古籍文献

图片

古唐诗合解“箜篌引”,(魏晋)曹植作,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三曹之一, 曹操之子), “陈思王植”的意思是:曹植,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因其“七步成诗”扬名天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图片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应该是对箜篌演奏最有名的诠释了。

图片

《公无渡河》是汉代乐府诗,据传是东汉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所著,是汉乐府诗中最短的歌辞。描写狂夫投河而死时,其妻的悲惨呼号,表达了一位妇女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此诗总共只有四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明白简洁,情调则悱侧凄怆,蕴藉深厚,直入人类心灵的深处。据传是为朝鲜津卒(管理河流渡口的小吏)霍里子高之妻丽玉所作。霍里子高早上起来划船,见一老翁披发提壶,横渡河流。老翁的妻子在后面制止, 但未成功,老翁终于被河水淹没,他妻子就用箜篌弹奏此歌,曲终亦投河而死

图片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是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悲剧, 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离世的故事, 其中开篇, 便提到刘兰芝“十五弹箜篌”。

图片

《释名》中“箜篌”及“琵琶”

图片

《史记》《隋书》《乐府杂记》

中对“箜篌”的描述

图片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选自《李凭箜篌引》(唐·李贺)

汪之雄

甲辰年仲夏之末于京畿

《荡寇志》,一部独特的《水浒传》续集

Rarebook阅读(331)评论(0)

《绘图荡寇志演义》,八册,石印, 附24幅绣像图画

图片

全书封面

图片

全书绣像图

《荡寇志》为清代作家俞万春著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又名《续水浒》,共七十回,序列从第七十一回开始,成书于咸丰元年(1851),诸多版本之《水浒》续集中,颇为独特的一部

图片

《荡寇志》开篇第七十一回

图片

开篇卷一

书中的几方前人印章:

1、东升里 – 荣栈图书馆
2、玅(“妙”)义堂
3、Chan Kee – 长记

图片

图片

藏书印

《荡寇志》主要情节是:北宋告休管营提辖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却不“落草为寇”,忍辱负重,通过镇压梁山起义军,来洗刷自己“犯上”之罪,功成名就后,入山修道,其主题具有明显的“尊王灭寇”之思想

《荡寇志》中有一些与《水浒》有趣的对比描述,如“莺歌巷孙婆诱奸”,“唐猛捉豹”等,貌似要与《水浒》中的“王婆说风情”,“武松打虎”等场面描写比高低。

图片

英雄谱

《荡寇志》同时还是是中国第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如奔雷车、飞天神雷、陷地鬼户、沉螺舟、龆虎等。书中的“奔雷车”与后来的装甲车(1915年被发明)颇为相似,而书中描写的大型水下器械“沉螺舟”,和当代潜艇有一拼,小说中写道:“此舟形如蚌壳,能伏行水底。大者里面容得千百人,重洋大海都可渡得,日行万里,不畏风浪。人在舟内,里面藏下灯火,备足干粮,可居数月。进出之处,用沥青封口,水不能入。今在内河,只须照样做小的,藏得百十人足矣。”

图片

奔雷车” – 古代的坦克

有观点认为,《荡寇志》是最极端的一版《水浒传》续集,内容是仇视梁山聚义的。但也有观点认为,从细节上,《荡寇志》中的梁山好汉和荡寇“雷将”之间的正邪并非如此鲜明,作者也不时隐晦地称赞梁山人物,使得其倾向性变得较为复杂,故而认为,《荡寇志》实际上是用“曲笔”赞扬《水浒传》

图片

张叔夜(雷祖座下)

图片

李宗汤(雷部三十六将)

图片

颜务滋(一十八位散仙)

图片

大战三百回

普遍认为:从文学上看,《荡寇志》写作严谨,文笔准确、流畅、人物刻画形象贴切。从立场上看,则是一部否定《水浒》梁山泊的作品。

 

汪之雄,于京畿

2024-7-10

“不解纸缘” – 汪之雄收藏古籍之戏曲表演及京剧文化展览启幕

Rarebook阅读(277)评论(0)

2024.6 汪之雄

图片

图片

中国最早的歌舞是什么样的?如何用汉字去记录乐谱?中国闻名于世的杂技起源于何时?唐太宗李隆基为何被奉为戏曲始祖?探索古籍, 寻求答案。2024年6月16日,《“不解纸缘”汪之雄收藏古籍善本之戏曲表演及京剧文化展》,于北京大栅栏93号院博物馆正式启幕。借助藏家汪之雄先生珍藏的六十件古籍实物,在书籍的引领下穿越千年时光,我们一起追溯表演艺术及戏曲/京剧之本源。

图片

图片

本次展览是大栅栏DAMa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DAMa理念由93号院博物馆首倡,即“街区即博物馆(District As Museum accessible)”, 是将整个街区视为一个开放式的博物馆,每家独立的博物馆相当于分展厅, 融合文化、艺术、科技、商业和社区,着重于呈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活化利用,帮助每一个走入其中的人发现一座城市美好的片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印象93号院博物馆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跨越时间距离, 消除空间的隔阂, 让人类的思想瞬间交融。集合文字的书籍, 让智者的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飞翔”,飞向阅读书籍的人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礼记-乐记》,让人泪流满面

本次展出的藏品, 印刷时间跨越清代中早期、民国时期及改革开放前, 从古籍中搜寻线索,探索表演艺术的无穷奥秘, 藏品包括:《说文解字》解释汉字“戏”的构成,《尚书》记载中国最早期歌舞的场景,《礼记》理解“音乐”一词与人心的关系,《旧唐书》中的傀儡戏, 元曲中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等六十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次展出的古籍均来自国内古籍善本收藏家汪之雄先生。汪先生出生在北京,清华大学毕业后在英国和香港投身金融投资业,回国后从事文化传媒工作,现为天使投资人,专注于泛文创领域。

图片

图片

汪先生有30年的古籍收藏经验,古籍藏书总量超过16000册, 秉承着对文化的敬仰,憧憬与古人进行对话, 汪先生实现了从收藏到传播的转变,“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迄今为止,汪之雄先生在全国,已进行了上百场不同主题的古籍分享活动,举办了超过十次的个人古籍展览, 许多中外人士通过汪先生收藏的古籍实物,了解中国传统雕版印刷之美和古籍善本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图片

图片

2024年春节,中拉友协活动

更有意思的是汪先生的祖籍是安徽皖南, 而京剧起源于, 乾隆年间安徽皖南安庆怀宁县石牌镇的“徽班进京”, 这次展览有“致敬先人”的一层意思, 同时, 本次展览的展出地 – 93号院博物馆, 恰好在“徽班进京”的伶人的落脚地/京剧的发祥地 – 北京大珊栏八大胡同的中心, 其周边有韩家潭,陕西巷, 大小百顺胡同, 胭脂胡同, 徽班艺人, 融合了众多其他戏剧种类的国粹“京剧”逐渐形成。 因而, 在此地展出京剧相关的典籍文献, 更有一种京剧回家的意思。

图片

图片

谭家胡同20号,直接可以拍民国戏

参观汪先生的典籍文献展览之后,大家也可以近距离体验一下“京剧/文化胡同行”, 梅兰芳的祖居, 谭鑫培故居, 程长庚故居, 李渔北京芥子园, 纪晓岚故居, 前店后厂的德寿堂药店, 王回回狗皮膏药发源地等, 均在93号院博物馆周边。

图片

图片

百顺胡同的小楼

2024.6.16下午, 筹备已久展览隆重开幕,朋友们顶着午后酷暑,兴趣盎然地来到了93号院博物馆, 观赏汪先生珍藏的文献。

图片

图片

老旦名家沈文莉和93号院主人蔺熠

图片

图片

策展人马丽嘉, 统筹李丁老师, 西班牙友人

图片

图片

策展人马丽嘉, 辛琦

图片

图片

藏书家/投资人 汪之雄

图片

图片

CCTV-6《世界电影之旅》

制片人/主持人王宁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几位来宾

图片

图片

策展人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博士马丽嘉, 为来宾导览并介绍藏品

开幕式结束后, 大家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京剧发源地胡同行”(Beijing Opera City Walk)。

图片

图片

百顺胡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京剧发祥地石碑

图片

图片

纪晓岚故居

图片

图片

周边到处是京剧相关的元素

开幕式的高潮部分是日落时分开始的“京剧表演”, 演出者大多数是北京高校的京剧爱好者(在校, 或是离校), 清韵社的两位创始人柳攀先生和张鹏先生(现就职于金融行业), 是汪先生的清华师弟, 原清华京剧社的创始人, 本次开幕式也有幸邀请到北京京剧院老旦名家, 国家一级演员沈文莉老师(汪先生和沈老师相识于30年前的英国伦敦), 国家京剧院孟令西老师(青衣), 北京戏曲学校教师李末(老生),大家因古籍相聚, 以京剧会友。

图片

图片

沈文莉/李末《四郎探母

图片

图片

清韵社社长, 投资人柳攀

图片

图片

国家京剧院孟令西老师

图片

图片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李末老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首都高校青年京剧爱好者

现场视频

沈文莉老师, 李末老师

孟令西老师

柳攀师弟和孟老师

两位青年表演者

“不解纸缘”, 汪之雄收藏古籍善本之戏曲文化展, 展览时间|2024.6.16 – 2024.7.16

特别鸣谢:

总策划:

  • 蔺熠  93号院博物馆馆长
  • 左贝贝, 93号院博物馆

策展人:

  • 马丽嘉
  • 辛琦

统筹:李丁,93号院博物馆馆员

典籍藏家:汪之雄 

参观者咨询:

负责人:李丁老师

电话:1324143858

图片

图片

前往93号院博物馆交通指示

图片

图片

典籍藏家:汪之雄

电话: 156 1155 5930 (同微信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物志》,中国最早的人才评价理论体系

Rarebook阅读(428)评论(0)

2024-5-29

《人物志》魏晋时期刘劭(音:绍)撰写的一部利用玄学体系(五行), 系统地论述人才观的专著,成书于公元227~239年,南北朝时西凉刘昞曾为之作注释, 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人才鉴别, 人才使用,解决人才之间矛盾的著作, 被认为是人力资源/人际交往的开山之作。 同时, 人们也可以利用该书的方法, 处理日常的人际关系。 这里有几个关键字:

玄学理论人才鉴别

识人善用人际关系

图片

图片

《人物志》以人之筋、骨、血、气、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呈显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特质,此「五质」又分别象征「五常」仁、义、礼、智、信

依照不同的才性,《人物志》将人分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类」。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才能不同,适合担任的职位也不同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进而提出「八观」「五视」等方法。「八观」由人的行为举止、情感反应、心理变化由表象而深至内里,反覆察识。「五视」则在居、达、富、穷、贫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下面, 选取《人物志》的一些章句, 和大家分享。

《人物志》论人才:

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彊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

朴露之人,中疑实确,不戒其实之野直,而以谲为诞,露其诚;是故,可与立信,难与消息。

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贵其虚;是故,可与赞善,难与矫违。

(以上共计十二条)。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论人才任用:

自任之能,清节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

立法之能,治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

。。。。。。

威猛之能,豪杰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

(以上共计八条)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论英雄:

什么是英雄?“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译文:草木中的菁华称为英,禽兽中能统领群体的称为雄;因此人类中具备文才武功均出类拔萃的人,可以用英雄命名。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论“八观”“五视”

八观者(八种观察人的方法):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图片

图片

“五视”(五种特定环境下, 观察人的品行):在居、达、富、穷、贫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论“七大谬误”:

“七缪:一曰察誉有偏颇之谬;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曰度心有小大之误;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 译文:有七种谬误:一是对传闻的误导有偏听偏信的错误;二是待人接物被个人的好恶迷惑;三是惴度人的志向大小出现误差;四是欣赏人物的才质有早晚的疑惑(只识早智而速成者而不识晚智而晚成者);五是有只赏识与自己材质同类的人的嫌疑;六是有以地位财富论才能的诡辩;七是观察奇异之人时有“尤妙”(大智若愚)与“尤虚”(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的判断失误。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论“释争”(解决人之间的纷争):

金句:“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

图片

图片

整体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如何化解纷争。表明了争端产生的原因是内心宽恕之心不足,对外的期望无休止;而化解争端的方法是内心能自强不息并自我完善,对外谦虚礼让并知道敬畏与恐惧。并将人分为三等,为了说明贤人与愚人在对待争端时所采取的不同的措施及最终的必然结果;其结局必然是: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利,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总结

《人物志》融合了中国先秦/百家的人才观, 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刘劭的《人物论》, 无疑,为当今人才选拔 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论基础。除了人才选拔, 现代人际交往中, 我们也应该深度阅读此书, 以便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 鉴别,使用, 交往不同性格的人

图片

图片

是书收藏者的印章(资善堂

汪之雄

2024-5-29

于北京

 

 

“茶”相关古籍文献展:汉字“茶”和全球茶文化

Rarebook阅读(546)评论(0)

2023-12

序言

图片

图片

本文以笔者所收藏的,与“茶”相关的古籍文献和实物,与读者分享汉字“茶”之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茶文化,并以此批藏品为基础,于2023-12-3起,在北京国子监40艺术馆,举办汪之雄收藏‘茶’ 相关古文献展”,展览会持续到2023年底。 

成功举办此次展览,笔者特别鸣谢:国子监40艺术馆馆长-祁丽娟,策展设计师-刘辉,抖擞艺术-田毅,吾悦槐-丁洋,宜兴紫砂壶设计师-周天翼/秦云娟,福建福鼎双魁茶叶发展有限公司-林开发,装裱艺术家-章满楼,以及各位再次此活动中给予支持的各界朋友。

展览现场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视频

 

除特别标注藏品出处之外,本文所有图片和视频,均采用汪之雄本人的收藏为拍摄底本。

汉字“茶”的初现

汉字“茶”,原写作“荼”(如火如荼的“荼”,tu 2),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曰:荼,苦荼也。清代段玉裁注《说文》曰:荼,此即今之‘茶’字。许慎原著的《说文解字》中并没有“茶”字,只有“茶”的原字“荼” “茶”(cha 2)字源于汉字“荼”(tu 2)。

图片

图片

清代段注《说文解字》

“荼”(tu2)字原来的意思是苦菜,“荼”(tu2)还有一个意思:用手采摘植物的花或嫩叶的动作,是个动词。中国的先民在采摘过程中发现,有一种树的嫩叶春天采摘并制作成干品,用开水冲开,可四季饮用,于是,先民用采摘时候的动作“荼”(tu2)字命名这种树-“荼树”(后世称为“茶树”),以及引用这种饮品-荼(即,后来的“茶”),唐代之后的文字出版物,大部分会将代表“茶”的“荼”字,直接印成“茶”,但实际上,这些的书籍,在唐代之前的印刷,一直是沿用“荼”这个汉字的。

早期记载茶文化的文献

从文献上看,中国人饮茶至少可上溯到西周初年,东晋史学家常璩(qu 2)所著《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其中《巴志》(指:巴蜀地区的地方志)曰:“…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蜜……皆纳贡之,……,香,……”。这一记载表明在西周初年,武王伐纣之后,巴蜀地区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物品,向周王朝纳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华阳国志》清末/民国

唐代陆羽在其惊世之作《茶经》第六章中甚至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即陆羽认为:起源于神农遍尝百草

图片

图片

《茶经》“茶”源于神农

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邶风·谷风》有名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也提到了“荼”,一种苦的叶子–即“茶”,这句话也是成语“新婚燕尔”的出处。

图片

图片

《诗经》中的“荼”

“荼”(tu 2), 真正演变成“茶”(cha 2)

到了唐代,茶饮已经风靡全社会,同时,汉字“荼”(tu 2)已经有很多引申的意义了,有必要在“荼”字基础上,创造出新字来表示这种植物和由这种植物春天的嫩芽/叶子制作的饮料。于是,比“荼”(tu 2)字少一横的“茶”(cha 2)字便应运而生。《康熙字典》援引《正字通》曰:“茶之始,其字爲荼,如《春秋》齊荼、《漢志》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未嘗輒攺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後,則遂易荼爲茶。”。即:唐代陆羽/卢仝之后, 才确立了“茶”(cha 2)的独立存在

图片

图片

《康熙字典》中的“茶”

茶圣-陆羽

陆羽,字鸿渐,为孤儿,后为僧人抚养,“陆羽”二字,取自《易经》“渐”卦–鸿渐,其可用”陆羽的名和字,均出自《易经》之“渐”卦。 陆羽因其著作《茶经》,被后人尊为“茶圣”,并位列《新唐书》之中。

图片

图片

《易经》“渐”卦

图片

图片

国图藏《历代圣贤图像》陆羽

陆羽所著《茶经》,第一次系统地诠释了“茶”的别名,“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唐代,茶已经有这几个常用的别名了。

图片

图片

《茶经》中“茶”的几种别名

历代文人雅士敬陆羽为茶神,《青云集》十一真,有诗曰:“陆羽为茶神”,直接称陆羽为“茶神”。

图片

图片

清《青云集》诗文

“茶”之别名考

以陆羽的《茶经》中的定义:“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成书于战国到两汉的《尔雅》中,“槚,苦荼也”,意思是苦的茶。

图片

图片

《尔雅音图》中的“槚”

”,《说文解字》定义为:一种香草。

图片

图片

《说文解字》中的“蔎”

”,《说文解字》定义为:荼芽。即茶的嫩芽。

图片

图片

《说文解字》中的“茗”

”,《康熙字典》引《集韵》定义:老的茶叶。

图片

图片

《康熙字典》中“荈”

类书《锦字笺》,此书分为帝王、职官、武略、政治、仕进等二十四部,部下更分细细目,其中有专门章节介绍“茶”,并排在“酒”“谷物”之前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图片

图片

清版《锦字笺》

“茶仙”-卢仝

《康熙字典》/《正字通》提到的另一位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大家,“茶仙”卢仝,号:玉川子,唐代韩孟诗派重要诗人,著《玉川子诗集》。

图片

图片

国图藏《历代圣贤图像》卢仝

卢仝,因其《茶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诗》为后人推崇,特别是在日本,卢仝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隐居时所作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之日本茶道精髓。

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对茶的功效和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图片

卢仝“七碗茶诗”

茶的别名“酪奴”,“水厄”

洛阳伽蓝记》,中国古代佛教史典籍,东魏抚军司马杨衒(xuan 4)之重游洛阳,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是书卷三,作者讲述了下面一个有趣的故事,也由此,为茶留下了两个极为有趣的别名:酪奴”“水厄”

胡汉饮食对话:茶 vs. 奶

王肃,山东琅琊人(临沂),曾任南齐秘书丞,因父兄被杀,投奔北魏。魏孝文帝(拓跋宏)封长史(官职=秘书长),后王肃屡立战功被封“镇南将军”,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官终扬州刺史。王肃初居北魏时,不改其好:常以鲫鱼羹饮茶为食,但数年后亦入乡随俗(吃牛羊肉了),于是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对话。

一日,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高堂之上宴请百官,拓跋宏问王肃:老王啊,你小子也吃了这么多年的牛羊肉/牛奶了,你觉得羊肉和鱼羹,奶和茶,哪个好啊? 好么,这哪儿是讨论美食啊,这是给王肃下了一个政治大套儿啊,你让王肃怎么回答,说谎是欺君之罪,说真话则得罪皇帝。 

王肃战战兢兢地说:老大啊,羊和鱼各有利弊,羊相当于大国,鱼等于小邦(这话,拓跋宏爱听,也给皇帝留足了面子),王肃斗起胆子又说:“唯茗不中,与酪作奴只有茶,不能给酪浆(奶)作奴隶)。 当时北魏人认为茶不如奶/酪浆,戏称茶是酪奴,但茶真的好,且后来证明,能有助于游牧民族的消化和健康。 

高祖拓跋宏大笑,举杯与臣共饮,王肃这算是通过政审了。

图片

图片

《洛阳伽蓝记》卷三“酪奴”

在同一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刘缟)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 

图片

图片

由此,酪奴”“水厄”成为“茶”的千年雅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古代文人和茶

苏轼诗集《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中《汲江煎茶》,描述月夜“汲江”—烹茶—品茶,品味了茶趣,也品尝了孤独

图片

图片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 

自唐代以来,大量文人墨客,茶为背景撰文吟诗,总数不下千余篇。

图片

图片

清《唐诗三百首》

唐-杜牧的《樊川文集》在宜兴,作诗“题茶山”,也给了“茶”一个流传至今的雅号:瑞草魁。

图片

图片

清《唐诗类苑》“题茶山”

南宋-王明清所著《挥麈(zhu 3)录》,算是南宋茶艺野史了吧。

图片

图片

民国《挥麈(zhu 3)录》

清嘉庆年吴敬梓的著名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各类文人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特别是对文人陋习进行嘲讽;另一方面讴歌了对人性本真的守护,也寄寓了吴敬梓的人文理想。整部小说, 茶文化基本上贯穿了始终:文人的饭局品茗,诗人的借茶讽世,僧人的善茶施善,郎中的药茶济世,茶”是人物之外另一条隐含的主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儒林外史》

茶的药用功能

相传神农尝百草,《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本草纲目》/《本草备要》将“茶”视作治疗疾病的药物(即:一种独立的中草药),茶的药用作用为:“泻热,清神,消食”,其药性:“苦甘微寒。下气消食,去痰热,除烦渴,清头目(得春初生发之气,故多整肃上膈之功)”,《本草备要》也因其图文并茂,在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成为郎中必修之书。

图片

图片

明末清初《本草备要》“茶”

诸多中成药,会以“茶”为原料制成,明末清初医学大家汪昂著《医方集解》乃古时验方(成熟的药方)之集大成,《医方集解》卷十一,收录中成药:姜茶饮,其组成:生姜、陈细茶,每味约三钱,主治:治赤白痢,及寒热疟。

图片

图片

《医方集解》卷十一,“姜茶饮”

《本草》以及历代诸多医药著作,都把“茶”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材,或是辅助其他中草药的汤剂来使用,还有些中草药要用茶水服用,亦或用茶水煎煮。

食物和茶

中国人相信“药食同源”,于是在食物中会经常放些有药用功能的茶叶。

四书人物类典串珠》卷三十六,饮食,大量提到茶的饮食用法。

图片

图片

清《四书人物类典串珠》

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中记载:“清茶:先用水滚过,滤净,下茶芽,少时煎成。”元代虽然开始饮用茶芽,但仍需煎煮而成,与明代兴起的撮泡法尚有区别。

图片

图片

民国《饮膳正要》

随园食单》一篇,记录一款面茶

图片

图片

现代印刷《随园食单》“面茶”

当代菜肴中的龙井虾仁,绿茶豆腐,茶香鸡,更是家喻户晓。

图片

图片

龙井虾仁,图片来自网络

《闽产录异》高度评价了武夷山岩茶,全书共6卷,由晚清学者郭柏苍所撰,是一部论述清代福建、台湾两地物产之专著,高度推崇武夷山岩茶。《闽产录异》经典版本:清光绪十二年闽县陈闺瑛刊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光绪《闽产录异》闽刻本

茶具

历代茶人也非常注重茶相关的器皿,《曼盦壶卢铭一卷》介绍了茶壶器皿上的铭文

图片

图片

茶壶铭文专著《曼盦壶卢铭》

茶具专著《茶具图赞

图片

图片

国图藏-明《茶具图赞》

清代锡料制成的茶罐,利用汉砖制成的茶海

图片

图片

汉砖茶海,清锡茶罐

茶叶贸易

手抄本茶山交易合同范本,相当于民国时期,茶产业交易的合同范本。

图片

图片

民国茶山交易范本

茶坞交易合同

图片

图片

清咸丰/光绪茶坞交易合同

万里茶道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西汉开始,除了运输丝绸之外,也大量运输茶,瓷器,盐等物品。 近代,最著名的,莫过于由山西祁县商贾创建的,从中国福建崇安(今天的“武夷山市”)跨越大半个中国,穿过蒙古,抵达蒙俄边境的恰克图市,延续200多年的“万里茶道”,笔者收藏了一张老地图,“恰克图”市的名子,很有意思,俄文翻译过来是“恰克图”,中文有个别名:“买卖城”(Maima Chin),买卖的是什么? 答案是:茶,恰克图是万里茶道的最北段,晋商们到此,将茶叶进行交易给远东的客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民国老地图-“买卖城”

世界茶文化和贸易

陆羽《THE CLASSIC OF TEA 茶经》英文版

图片

图片

《茶经》英文

英文图书《ZEN IN THE ART OF THE TEA CEREMONY》(茶道艺术中的禅意),着重介绍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图片

图片

茶道/禅意,1958年,英文

西洋版画–《上海富有阶层打发时光的中国茶馆》1912年。

图片

图片

中国茶馆,1912年,英文

《一位中国官员的茶杯》,1898年插图,选自书籍《清末中国山东的民间器物》(Von Schantung)

图片

图片

茶杯,19世纪末,德文

上海的豫园茶楼,西洋书籍中清末/民国时期上海的豫园茶楼

图片

图片

20世纪初,德文书籍

百多年以前,一间加拿大茶叶公司的茶叶贸易交货单,该公司主推一款茶叶叫“三星茶”

图片

图片

茶叶货单,1906年,英文

美国国家茶叶公司股票,100股

图片

图片

茶叶公司股票,1934年,英文

美国泛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股票,100

图片

图片

茶叶公司股票,1960年,英文

美国一家茶叶公司优惠券

图片

图片

茶叶促销优惠券

和刻本《茶入》(江户时代晚期)专门介绍了在日本茶叶存放的各种容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日本茶叶存放容器的专著

日本茶园-明信片

图片

图片

日本茶园明信片

各国茶相关的邮票

图片

图片

各国邮票,多国文字

日本/斯里兰卡,相关的文献插图

图片

图片

茶书籍插图,英文

中国茶船的海外贸易》中的茶商船插图

图片

图片

中国茶船,英文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还看到,游牧民族的奶茶,西方世界的“下午茶”,印度的“香料茶”,马来西亚的“肉骨茶”,苏丹的“薄荷茶”,阿根廷的“香草茶”等等,人们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茶和茶文化的身影。

唐·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

寄与爱茶人

图片

图片

汪之雄 

癸卯年冬

于京畿

China UK Rare Book Academy (CURBA) - 中英古籍善本研究院(庫巴)

联系:汪之雄Jason Wang联系:Jo. Leitner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