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UK Rare Book Academy (CURBA) - 中英古籍善本研究院(庫巴)

《人物志》,中国最早的人才评价理论体系

Rarebook阅读(692)评论(0)

2024-5-29

《人物志》魏晋时期刘劭(音:绍)撰写的一部利用玄学体系(五行), 系统地论述人才观的专著,成书于公元227~239年,南北朝时西凉刘昞曾为之作注释, 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人才鉴别, 人才使用,解决人才之间矛盾的著作, 被认为是人力资源/人际交往的开山之作。 同时, 人们也可以利用该书的方法, 处理日常的人际关系。 这里有几个关键字:

玄学理论人才鉴别

识人善用人际关系

图片

图片

《人物志》以人之筋、骨、血、气、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呈显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特质,此「五质」又分别象征「五常」仁、义、礼、智、信

依照不同的才性,《人物志》将人分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类」。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才能不同,适合担任的职位也不同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进而提出「八观」「五视」等方法。「八观」由人的行为举止、情感反应、心理变化由表象而深至内里,反覆察识。「五视」则在居、达、富、穷、贫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下面, 选取《人物志》的一些章句, 和大家分享。

《人物志》论人才:

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彊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

朴露之人,中疑实确,不戒其实之野直,而以谲为诞,露其诚;是故,可与立信,难与消息。

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贵其虚;是故,可与赞善,难与矫违。

(以上共计十二条)。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论人才任用:

自任之能,清节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

立法之能,治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

。。。。。。

威猛之能,豪杰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

(以上共计八条)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论英雄:

什么是英雄?“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译文:草木中的菁华称为英,禽兽中能统领群体的称为雄;因此人类中具备文才武功均出类拔萃的人,可以用英雄命名。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论“八观”“五视”

八观者(八种观察人的方法):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图片

图片

“五视”(五种特定环境下, 观察人的品行):在居、达、富、穷、贫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论“七大谬误”:

“七缪:一曰察誉有偏颇之谬;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曰度心有小大之误;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 译文:有七种谬误:一是对传闻的误导有偏听偏信的错误;二是待人接物被个人的好恶迷惑;三是惴度人的志向大小出现误差;四是欣赏人物的才质有早晚的疑惑(只识早智而速成者而不识晚智而晚成者);五是有只赏识与自己材质同类的人的嫌疑;六是有以地位财富论才能的诡辩;七是观察奇异之人时有“尤妙”(大智若愚)与“尤虚”(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的判断失误。

图片

图片

《人物志》论“释争”(解决人之间的纷争):

金句:“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

图片

图片

整体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如何化解纷争。表明了争端产生的原因是内心宽恕之心不足,对外的期望无休止;而化解争端的方法是内心能自强不息并自我完善,对外谦虚礼让并知道敬畏与恐惧。并将人分为三等,为了说明贤人与愚人在对待争端时所采取的不同的措施及最终的必然结果;其结局必然是: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利,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总结

《人物志》融合了中国先秦/百家的人才观, 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刘劭的《人物论》, 无疑,为当今人才选拔 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论基础。除了人才选拔, 现代人际交往中, 我们也应该深度阅读此书, 以便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 鉴别,使用, 交往不同性格的人

图片

图片

是书收藏者的印章(资善堂

汪之雄

2024-5-29

于北京

 

 

“茶”相关古籍文献展:汉字“茶”和全球茶文化

Rarebook阅读(648)评论(0)

2023-12

序言

图片

图片

本文以笔者所收藏的,与“茶”相关的古籍文献和实物,与读者分享汉字“茶”之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茶文化,并以此批藏品为基础,于2023-12-3起,在北京国子监40艺术馆,举办汪之雄收藏‘茶’ 相关古文献展”,展览会持续到2023年底。 

成功举办此次展览,笔者特别鸣谢:国子监40艺术馆馆长-祁丽娟,策展设计师-刘辉,抖擞艺术-田毅,吾悦槐-丁洋,宜兴紫砂壶设计师-周天翼/秦云娟,福建福鼎双魁茶叶发展有限公司-林开发,装裱艺术家-章满楼,以及各位再次此活动中给予支持的各界朋友。

展览现场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视频

 

除特别标注藏品出处之外,本文所有图片和视频,均采用汪之雄本人的收藏为拍摄底本。

汉字“茶”的初现

汉字“茶”,原写作“荼”(如火如荼的“荼”,tu 2),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曰:荼,苦荼也。清代段玉裁注《说文》曰:荼,此即今之‘茶’字。许慎原著的《说文解字》中并没有“茶”字,只有“茶”的原字“荼” “茶”(cha 2)字源于汉字“荼”(tu 2)。

图片

图片

清代段注《说文解字》

“荼”(tu2)字原来的意思是苦菜,“荼”(tu2)还有一个意思:用手采摘植物的花或嫩叶的动作,是个动词。中国的先民在采摘过程中发现,有一种树的嫩叶春天采摘并制作成干品,用开水冲开,可四季饮用,于是,先民用采摘时候的动作“荼”(tu2)字命名这种树-“荼树”(后世称为“茶树”),以及引用这种饮品-荼(即,后来的“茶”),唐代之后的文字出版物,大部分会将代表“茶”的“荼”字,直接印成“茶”,但实际上,这些的书籍,在唐代之前的印刷,一直是沿用“荼”这个汉字的。

早期记载茶文化的文献

从文献上看,中国人饮茶至少可上溯到西周初年,东晋史学家常璩(qu 2)所著《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其中《巴志》(指:巴蜀地区的地方志)曰:“…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蜜……皆纳贡之,……,香,……”。这一记载表明在西周初年,武王伐纣之后,巴蜀地区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物品,向周王朝纳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华阳国志》清末/民国

唐代陆羽在其惊世之作《茶经》第六章中甚至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即陆羽认为:起源于神农遍尝百草

图片

图片

《茶经》“茶”源于神农

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邶风·谷风》有名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也提到了“荼”,一种苦的叶子–即“茶”,这句话也是成语“新婚燕尔”的出处。

图片

图片

《诗经》中的“荼”

“荼”(tu 2), 真正演变成“茶”(cha 2)

到了唐代,茶饮已经风靡全社会,同时,汉字“荼”(tu 2)已经有很多引申的意义了,有必要在“荼”字基础上,创造出新字来表示这种植物和由这种植物春天的嫩芽/叶子制作的饮料。于是,比“荼”(tu 2)字少一横的“茶”(cha 2)字便应运而生。《康熙字典》援引《正字通》曰:“茶之始,其字爲荼,如《春秋》齊荼、《漢志》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未嘗輒攺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後,則遂易荼爲茶。”。即:唐代陆羽/卢仝之后, 才确立了“茶”(cha 2)的独立存在

图片

图片

《康熙字典》中的“茶”

茶圣-陆羽

陆羽,字鸿渐,为孤儿,后为僧人抚养,“陆羽”二字,取自《易经》“渐”卦–鸿渐,其可用”陆羽的名和字,均出自《易经》之“渐”卦。 陆羽因其著作《茶经》,被后人尊为“茶圣”,并位列《新唐书》之中。

图片

图片

《易经》“渐”卦

图片

图片

国图藏《历代圣贤图像》陆羽

陆羽所著《茶经》,第一次系统地诠释了“茶”的别名,“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唐代,茶已经有这几个常用的别名了。

图片

图片

《茶经》中“茶”的几种别名

历代文人雅士敬陆羽为茶神,《青云集》十一真,有诗曰:“陆羽为茶神”,直接称陆羽为“茶神”。

图片

图片

清《青云集》诗文

“茶”之别名考

以陆羽的《茶经》中的定义:“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成书于战国到两汉的《尔雅》中,“槚,苦荼也”,意思是苦的茶。

图片

图片

《尔雅音图》中的“槚”

”,《说文解字》定义为:一种香草。

图片

图片

《说文解字》中的“蔎”

”,《说文解字》定义为:荼芽。即茶的嫩芽。

图片

图片

《说文解字》中的“茗”

”,《康熙字典》引《集韵》定义:老的茶叶。

图片

图片

《康熙字典》中“荈”

类书《锦字笺》,此书分为帝王、职官、武略、政治、仕进等二十四部,部下更分细细目,其中有专门章节介绍“茶”,并排在“酒”“谷物”之前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图片

图片

清版《锦字笺》

“茶仙”-卢仝

《康熙字典》/《正字通》提到的另一位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大家,“茶仙”卢仝,号:玉川子,唐代韩孟诗派重要诗人,著《玉川子诗集》。

图片

图片

国图藏《历代圣贤图像》卢仝

卢仝,因其《茶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诗》为后人推崇,特别是在日本,卢仝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隐居时所作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之日本茶道精髓。

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对茶的功效和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图片

卢仝“七碗茶诗”

茶的别名“酪奴”,“水厄”

洛阳伽蓝记》,中国古代佛教史典籍,东魏抚军司马杨衒(xuan 4)之重游洛阳,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是书卷三,作者讲述了下面一个有趣的故事,也由此,为茶留下了两个极为有趣的别名:酪奴”“水厄”

胡汉饮食对话:茶 vs. 奶

王肃,山东琅琊人(临沂),曾任南齐秘书丞,因父兄被杀,投奔北魏。魏孝文帝(拓跋宏)封长史(官职=秘书长),后王肃屡立战功被封“镇南将军”,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官终扬州刺史。王肃初居北魏时,不改其好:常以鲫鱼羹饮茶为食,但数年后亦入乡随俗(吃牛羊肉了),于是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对话。

一日,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高堂之上宴请百官,拓跋宏问王肃:老王啊,你小子也吃了这么多年的牛羊肉/牛奶了,你觉得羊肉和鱼羹,奶和茶,哪个好啊? 好么,这哪儿是讨论美食啊,这是给王肃下了一个政治大套儿啊,你让王肃怎么回答,说谎是欺君之罪,说真话则得罪皇帝。 

王肃战战兢兢地说:老大啊,羊和鱼各有利弊,羊相当于大国,鱼等于小邦(这话,拓跋宏爱听,也给皇帝留足了面子),王肃斗起胆子又说:“唯茗不中,与酪作奴只有茶,不能给酪浆(奶)作奴隶)。 当时北魏人认为茶不如奶/酪浆,戏称茶是酪奴,但茶真的好,且后来证明,能有助于游牧民族的消化和健康。 

高祖拓跋宏大笑,举杯与臣共饮,王肃这算是通过政审了。

图片

图片

《洛阳伽蓝记》卷三“酪奴”

在同一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刘缟)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 

图片

图片

由此,酪奴”“水厄”成为“茶”的千年雅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古代文人和茶

苏轼诗集《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中《汲江煎茶》,描述月夜“汲江”—烹茶—品茶,品味了茶趣,也品尝了孤独

图片

图片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 

自唐代以来,大量文人墨客,茶为背景撰文吟诗,总数不下千余篇。

图片

图片

清《唐诗三百首》

唐-杜牧的《樊川文集》在宜兴,作诗“题茶山”,也给了“茶”一个流传至今的雅号:瑞草魁。

图片

图片

清《唐诗类苑》“题茶山”

南宋-王明清所著《挥麈(zhu 3)录》,算是南宋茶艺野史了吧。

图片

图片

民国《挥麈(zhu 3)录》

清嘉庆年吴敬梓的著名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各类文人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特别是对文人陋习进行嘲讽;另一方面讴歌了对人性本真的守护,也寄寓了吴敬梓的人文理想。整部小说, 茶文化基本上贯穿了始终:文人的饭局品茗,诗人的借茶讽世,僧人的善茶施善,郎中的药茶济世,茶”是人物之外另一条隐含的主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儒林外史》

茶的药用功能

相传神农尝百草,《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本草纲目》/《本草备要》将“茶”视作治疗疾病的药物(即:一种独立的中草药),茶的药用作用为:“泻热,清神,消食”,其药性:“苦甘微寒。下气消食,去痰热,除烦渴,清头目(得春初生发之气,故多整肃上膈之功)”,《本草备要》也因其图文并茂,在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成为郎中必修之书。

图片

图片

明末清初《本草备要》“茶”

诸多中成药,会以“茶”为原料制成,明末清初医学大家汪昂著《医方集解》乃古时验方(成熟的药方)之集大成,《医方集解》卷十一,收录中成药:姜茶饮,其组成:生姜、陈细茶,每味约三钱,主治:治赤白痢,及寒热疟。

图片

图片

《医方集解》卷十一,“姜茶饮”

《本草》以及历代诸多医药著作,都把“茶”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材,或是辅助其他中草药的汤剂来使用,还有些中草药要用茶水服用,亦或用茶水煎煮。

食物和茶

中国人相信“药食同源”,于是在食物中会经常放些有药用功能的茶叶。

四书人物类典串珠》卷三十六,饮食,大量提到茶的饮食用法。

图片

图片

清《四书人物类典串珠》

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中记载:“清茶:先用水滚过,滤净,下茶芽,少时煎成。”元代虽然开始饮用茶芽,但仍需煎煮而成,与明代兴起的撮泡法尚有区别。

图片

图片

民国《饮膳正要》

随园食单》一篇,记录一款面茶

图片

图片

现代印刷《随园食单》“面茶”

当代菜肴中的龙井虾仁,绿茶豆腐,茶香鸡,更是家喻户晓。

图片

图片

龙井虾仁,图片来自网络

《闽产录异》高度评价了武夷山岩茶,全书共6卷,由晚清学者郭柏苍所撰,是一部论述清代福建、台湾两地物产之专著,高度推崇武夷山岩茶。《闽产录异》经典版本:清光绪十二年闽县陈闺瑛刊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光绪《闽产录异》闽刻本

茶具

历代茶人也非常注重茶相关的器皿,《曼盦壶卢铭一卷》介绍了茶壶器皿上的铭文

图片

图片

茶壶铭文专著《曼盦壶卢铭》

茶具专著《茶具图赞

图片

图片

国图藏-明《茶具图赞》

清代锡料制成的茶罐,利用汉砖制成的茶海

图片

图片

汉砖茶海,清锡茶罐

茶叶贸易

手抄本茶山交易合同范本,相当于民国时期,茶产业交易的合同范本。

图片

图片

民国茶山交易范本

茶坞交易合同

图片

图片

清咸丰/光绪茶坞交易合同

万里茶道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西汉开始,除了运输丝绸之外,也大量运输茶,瓷器,盐等物品。 近代,最著名的,莫过于由山西祁县商贾创建的,从中国福建崇安(今天的“武夷山市”)跨越大半个中国,穿过蒙古,抵达蒙俄边境的恰克图市,延续200多年的“万里茶道”,笔者收藏了一张老地图,“恰克图”市的名子,很有意思,俄文翻译过来是“恰克图”,中文有个别名:“买卖城”(Maima Chin),买卖的是什么? 答案是:茶,恰克图是万里茶道的最北段,晋商们到此,将茶叶进行交易给远东的客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民国老地图-“买卖城”

世界茶文化和贸易

陆羽《THE CLASSIC OF TEA 茶经》英文版

图片

图片

《茶经》英文

英文图书《ZEN IN THE ART OF THE TEA CEREMONY》(茶道艺术中的禅意),着重介绍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图片

图片

茶道/禅意,1958年,英文

西洋版画–《上海富有阶层打发时光的中国茶馆》1912年。

图片

图片

中国茶馆,1912年,英文

《一位中国官员的茶杯》,1898年插图,选自书籍《清末中国山东的民间器物》(Von Schantung)

图片

图片

茶杯,19世纪末,德文

上海的豫园茶楼,西洋书籍中清末/民国时期上海的豫园茶楼

图片

图片

20世纪初,德文书籍

百多年以前,一间加拿大茶叶公司的茶叶贸易交货单,该公司主推一款茶叶叫“三星茶”

图片

图片

茶叶货单,1906年,英文

美国国家茶叶公司股票,100股

图片

图片

茶叶公司股票,1934年,英文

美国泛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股票,100

图片

图片

茶叶公司股票,1960年,英文

美国一家茶叶公司优惠券

图片

图片

茶叶促销优惠券

和刻本《茶入》(江户时代晚期)专门介绍了在日本茶叶存放的各种容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日本茶叶存放容器的专著

日本茶园-明信片

图片

图片

日本茶园明信片

各国茶相关的邮票

图片

图片

各国邮票,多国文字

日本/斯里兰卡,相关的文献插图

图片

图片

茶书籍插图,英文

中国茶船的海外贸易》中的茶商船插图

图片

图片

中国茶船,英文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还看到,游牧民族的奶茶,西方世界的“下午茶”,印度的“香料茶”,马来西亚的“肉骨茶”,苏丹的“薄荷茶”,阿根廷的“香草茶”等等,人们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茶和茶文化的身影。

唐·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

寄与爱茶人

图片

图片

汪之雄 

癸卯年冬

于京畿

汉字“茶”之源及茶文化

Rarebook阅读(795)评论(0)

国图藏,宋本《茶经》

序言

本文以笔者收藏的古籍文献/实物,与读者分享汉字“茶”之起源,以及相关的茶文化。

除特别标注藏品出处之外,所有图片,均采用笔者之藏品为拍摄蓝本。

图片

图片

汉字“茶”,原写作“荼”(如火如荼的“荼”, tu2),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曰:“荼,苦荼也”。 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释:“荼,此即今之‘茶’ 字”。 《说文解字》中并没有“茶”字,只有“茶”的原字“荼”。

图片

图片

清代段注《说文解字》

而“荼”(tu2)字原来的意思是苦菜,“荼”(tu2)还有一个意思:用手采摘植物的花或嫩叶的动作。 中国的先民在采摘过程中发现,有一种树的嫩叶春天采摘并制作成干品,用开水冲开,可四季饮用,于是,先民用采摘时候的动作“荼”(tu2)字命名这种树-“荼树”(后来称为“茶树”),以及这种饮品-茶,茶”(cha2)字出现之前代表“茶”(cha2)的“荼”(tu2)字,唐代之后的出版物,有些会改印成“茶”(cha2)。

最早记载茶的文献

从文献上看,中国人饮茶至少可上溯到西周初年,东晋史学家常璩(qu2)著《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其中《巴志》(指:巴蜀地方志)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香茗,……”。这一记载表明在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物品,纳贡与周武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华阳国志》周武王和茶

唐代-陆羽在《茶经》第六章中甚至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即,茶,起源于神农遍尝百草

图片

图片

《茶经》“茶”源于神农

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邶风·谷风》有名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也提到了“荼”,一种苦的叶子–即,“茶”,这也成语“新婚燕尔”的出处。

图片

图片

《诗经》中的“荼”/“茶”

“荼”, 真正演变成“茶”字

到了唐代,茶饮已经风靡全社会,同时,“荼”字已经有很多引申意义了,有必要在“荼”字基础上,创造出新字,来表示这种植物和由这种植物春天的嫩芽/叶子制作的饮料。于是,比“荼”字少一横的“茶”字便应运而生。《康熙字典》援引《正字通》曰:“茶之始,其字爲荼,如《春秋》齊荼、《漢志》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未嘗輒攺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後,則遂易荼爲茶。”-。即:陆羽/卢仝之后, 才确立了“茶”(cha2)字的独立存在

图片

图片

《康熙字典》中的“茶”

茶圣-陆羽

陆羽,字鸿渐,为孤儿,后为僧人抚养,陆羽其名,取自《易经》“渐”卦–鸿渐,其可用” 陆羽因其著作《茶经》,被后人尊为“茶圣”,位列《新唐书》之中。

图片

图片

《易经》“渐”卦

图片

图片

国图藏《历代圣贤图像》陆羽

陆羽所著《茶经》,第一次系统地诠释了“茶”字,“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即在唐代,茶已经有这样几个常用的名字了。

图片

图片

《茶经》茶的几种名字

历代文人敬陆羽为茶神,《青云集》十一真,有诗文曰:“陆羽为茶神

图片

图片

《青云集》诗文

茶之别名考

以陆羽的《茶经》中的定义:“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在陆羽/卢仝之后,脱胎于“荼”,而形成独立汉字

图片

图片

《康熙字典》中的“茶”

“槚”,成书于战国到两汉的《尔雅》中,“槚,苦荼也”,意思是苦的茶。

图片

图片

《尔雅音图》中的“槚”

“蔎”,《说文解字》定义为:一种香草。

图片

图片

《说文》中的“蔎”

“茗”,《说文解字》定义为:“荼芽”。即茶的嫩芽。

图片

图片

《说文》中的“茗”

“荈”,《康熙字典》援引《集韵》定义为:老的茶叶。

图片

图片

《康熙字典》中“荈”

“茶仙”-卢仝

《康熙字典》/《正字通》提到的另一位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大家,“茶仙”卢仝,号:玉川子,唐代韩孟诗派重要诗人,著《玉川子诗集》。

图片

图片

国图藏《历代圣贤图像》卢仝

卢仝,因其《茶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诗》为后人推崇,特别是在日本,卢仝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隐居时所作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之日本茶道精髓。

《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对茶的功效和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图片

卢仝“七碗茶诗”

中国古代文人和茶

苏轼诗集-《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中《汲江煎茶》,描述月夜“汲江”—烹茶—品茶,品尝了茶趣,也品尝了孤寂与落寞

图片

图片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

自唐代以来,大量文人墨客,以茶为背景撰文吟诗,总数不下千余篇。

图片

图片

《唐诗三百首》

茶的药用功能

相传神农尝百草,《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本草纲目》/《本草备要》将“茶”视作治疗疾病的药物,作用为:“泻热,清神,消食”,其药性:“苦甘微寒。下气消食,去痰热,除烦渴,清头目(得春初生发之气,故多整肃上膈之功)”

图片

图片

《本草备要》草部“茶”

诸多中成药,会以“茶”为原料而制成,清早期医学大家汪昂著《医方集解》乃古时验方(成熟的药方)之集成者,《医方集解》卷十一,收录中成药:姜茶饮,其组成:生姜、陈细每味约三钱,主治:治赤白痢,及寒热疟。

图片

图片

《医方集解》卷十一,“姜茶饮”

食物中的茶

中国人相信“药食同源”,于是在食物中会经常放些,有药用功能的茶叶。

《四书人物类典串珠》卷三十六,饮食饮食篇,大量提到茶的饮食用法。

图片

图片

《四书人物类典串珠》

《随园食单》一篇,记录一款面茶

图片

图片

《随园食单》中的“茶”

当代菜肴中的龙井虾仁,绿茶豆腐,茶香鸡,更是家喻户晓。

图片

图片

龙井虾仁,图片来自网络

茶具

历代茶人也非常注重茶相关的器皿,《曼盦壶卢铭一卷》介绍了茶壶器皿上的铭文

图片

图片

茶壶铭文专著《曼盦壶卢铭》

茶具专著《茶具图赞》

图片

图片

国图藏《茶具图赞》

清代锡料制成的茶罐,汉砖制成的茶海

图片

图片

汉砖茶海,清代锡茶罐

世界茶文化和贸易

陆羽《茶经》英文版

图片

图片

《茶经》,英文

英文图书《ZEN IN THE ART OF THE TEA CEREMONY》(茶道艺术中的禅意),着重介绍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图片

图片

茶道/禅意,1958年,英文

西洋版画–《上海富有阶层打发时光的中国茶馆》1912年。

图片

图片

中国茶馆,1912年,英文

《一位中国官员的茶杯》,1898年插图,选自书籍《清末中国山东的民间器物》(作者:Von Schantung)

图片

图片

中国茶杯,19世纪末,德文

一间加拿大茶叶公司的茶叶贸易交货单,该公司主推一款茶叶叫“三星茶”

图片

图片

茶叶货单,1906年,英文

美国国家茶叶公司股票,100股

图片

图片

茶叶公司股票,1934年,英文

在全球范围内,还有世界游牧民族的奶茶,西方世界的“下午茶”,印度的“香料茶”,马来西亚的“肉骨茶”,苏丹的“薄荷茶”,阿根廷的“香草茶”等等,人们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茶叶的身影。

唐·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汪之雄 

癸卯年夏末

于京畿

典籍中的“女”字

Rarebook阅读(549)评论(0)

近十年,被命理大师们认定为“坤运年”, 是女性崛起并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赶在今年“三八节”前夕, 我们完成了一套清版的《康熙字典》“女”部, 包含全部796个汉字卷轴的制作, 甚是欣慰, 也算是“三八节”给女性同胞献个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康熙字典》是清代最重要的典籍, 是中国文字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全书收集47,035个汉字, 六函四十册, 上承《说文解字》,《字汇》,《正字通》,下启《中华字典》, 《康熙字典》本身不直接解释每个汉字, 而是把历史上的《说文解字》,《玉篇》,《唐韵》《广韵》, 《诗经》, 二十史等“经史子集”重要典籍中对一个汉字的解释或使用, 展现给读者, 用这种方法, 间接地给出了《康熙字典》对一个汉字的理解, 因而间接地诠释了每一个汉字(即,编纂官员张玉书陈廷敬等人, 通过选择哪些历史上典籍中的汉字注释和使用,或者不选择一些典籍中的注释, 给出这些编纂官员, 以及背后的康熙皇帝自己的判断)。

图片

图片

笔者将一本残破的《康熙字典》中的“女”部,包含全部796个与“女”字相关的汉字书页, 制作成一个长达十六米的卷轴, 以供大家鉴赏。

 

这里有视频哦~请点“直达链接”,跳转观看!

这是其中的几个有趣的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康熙字典》“女”部笔画最少的当然是“女”字, 那么大家认识“女”部中笔画最多的汉字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再次祝各位女性朋友

 “三八节”快乐。

汪之雄

2023-3初   于京畿

汪氏四书, 中医典籍, 由博返约, 堪称奇迹;

Rarebook阅读(658)评论(0)

安徽皖南,历史上是汪姓聚集地之一,家父亦是来自皖南宣城旌德县(位于黄山东大门),清初医学大家汪昂,乃皖南汪姓之翘楚,汪昂(16151695年),字讱庵,明末皖南休宁人氏,出生富庶,早年欲进阶仕途,却每每名落孙山,清顺治年,弃儒从医,笃志方书,其著作一经问世,便巅峰盛行,汪昂是新安医学领军人物之一。

图片

图片

汪昂-寄托像

清华校友,著名中医学者守正师兄评价:“先贤汪昂在中医发展史上有重大贡献,是中医由博返约的代表(注:“由博返约”一词,出自《论语·雍也》),特别中医方剂分类,直到现在的方剂学仍然是按汪昂的思想设计的,据说台湾地区直接用汪昂的医方集解做课本。”

《本草备要》,刊于1683年,汪昂认为“药圣”李时珍之《本草纲目》虽为完善周明,然过于浩繁,于是便特裒诸家本草,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成小帙,定名《本草备要》。日本享保14年(1729年)是书传入日本, 并大为流行。《本草备要》凡477味药,卷一草部药191种,卷二木部药83种,卷三果部药31种,卷四谷菜部药40种,卷五金石水木部药58种,卷六禽兽部药25种,卷七鳞介鱼虫部药41种,卷八人部药9种,共计477种。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477幅,图文并茂,更臻完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草备要》(清光绪)

是书看点:

  1. 1. 清雕版木刻,原函原套;
  2. 2. 图文并茂,精品印刷,一药一图,凡477品
  3. 3. 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图像本草备要-卷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像本草医方合编》之477张经典中药图(清中期)

卷轴的看点:

  1. 1. 清雕版木刻,卷长18米;
  2. 2. 简化了《本草纲目》,通俗易懂;
  3. 3. 所列477味中药/药引子,皆为比较普遍地,在全国可获取之草药;

《医方集解》,刊于1682年,是书以方剂之功用,分为二十一门,载正方三百八十则,附方四百八十八则。摘录前人对方剂配伍的解释,并叙述每一方剂的适应证、用药配伍及加减法,末附有救急良方二十二则。摒除糟粕,以《内经》理论学说为指导,以张仲景学说为基础,裒合数十医家硕论名言,对所采集方剂予以诠释,集理法方药四字,通贯全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巾箱本《医方集解》
(清光绪)

是书看点:

  1. 1. 清代雕版木刻;
  2. 2. 小巧玲珑,便于携带;
  3. 3. 内容丰富 – 超过八百余药方/附方(验方), 极为实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刊于1689年。是书选录《黄帝内经》之《素问》及《灵枢》中除针灸以外的主要内容分为藏象、经络、病机、脉象、诊候、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参考历代《内经》注家之论作了简要注释,以食读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金镶玉(清中早期)

是书看点:

  1. 1. 清代中早期,雕版木刻;
  2. 2. “金镶玉”式修复,完美如新,长期保存;
  3. 3. 汪氏一族,多人参与编纂;

《汤头歌诀》,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吟诵,被认为是一部流传很广的方剂学著作,是书一经问世,便风行海内外,深受世人赞赏。

图片

图片

《汤头歌诀》首页

图片

图片

《汤头歌诀》目录

图片

图片

《汤头歌诀》之“四君子汤”

图片

图片

《汤头歌诀》之“二陈汤”

是书看点:

  1. 1. 清代雕版木刻,精印;
  2. 2. 汪昂家乡,休宁书肆-綗瑛阁制版印刷;
  3. 3. 所有中医汤剂,以诗歌形式出现, 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

此外,汪昂对养生学亦颇有研究。他所编撰之《勿药元诠》《寿人经》等养生学著作,述历代养生要言,并阐述导引、气功、摄养等防病健身方法和对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饮食、起居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图片

图片

《勿药元诠》(清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草便读》(民国石印)

汪昂的经典著作:《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被后世称为“汪氏四书”

图片

图片

笔者收藏的全部汪昂著作

2022年末,新冠狂潮袭来,多位中招友人咳嗽症状严重,吾等众人重读前辈《本草备要》等著作,了解到:生姜,陈皮,橘红,半夏,茯苓等草药,针对咳嗽,淤痰,清肺等病灶,有很有效的缓解作用。《医方集解》中的验方“二陈汤”(半夏 陈皮),更是肺痨之病首选,考虑到“二陈汤”中的半夏,有“辛温有毒,体滑性燥”,换以福鼎白茶(白茶 陈皮,对缓解咳嗽,颇有效果,周边友人饮用后,大为赞赏,称“有奇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二陈汤”

之雄, 于京畿

葵卯年春节

兔年重温木兰辞,翰墨无右潘龄皋

Rarebook阅读(495)评论(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木兰辞》在我朝应该是无人不知吧, 其中的名句, 也可谓家喻户晓。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图片

图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图片

图片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则“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创作于南北朝时期(也有说“唐诗”)的《木兰辞》, 以下面的词句, 作为结束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后世也因《木兰辞》,兔子增加了一个别名“扑朔”, 或者“迷离” 并有成语“扑朔迷离”。用《木兰辞》, 迎接新年, 也算是“实至名归吧”。

撰写本文中行书《木兰辞》的书法家, 乃清末最后一位翰林/大儒潘龄皋,清末/民国各方人士, 以求潘君一幅字为荣, 潘君一生历三朝(晚清翰林, 民国甘肃省长, 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中央文史馆馆员)。 宦海沉浮,无损潘君书法之优美,坊间有”草书三原于右任;榜书天津华世奎;核桃楷北平潘龄皋”之说, 时人称潘君的书法为“潘体”。

图片

图片

潘君手书《木兰辞》并附加《感言》一篇, 书法及内容俱佳, 民国白纸精印, 品上之物, 爱不释手。

此处, 插入一个小趣事, 清代诗人胡大川, 因潘龄皋撰写《胡大川幻想诗》, 而声名远扬(特别是在日本), 日本文坛, 既喜欢潘君的书法, 也喜欢胡大川的幻想诗。

碰巧的是, 潘龄皋老先生乃友人-姬军/郝丽夫妇之祖辈, 家传深厚, 叹为观止。

汪之雄

葵卯年春, 于京畿

《本草备要》- 陈皮:止痰化瘀, 舒缓咳嗽

Rarebook阅读(396)评论(0)

图片

图片

2022年底,这波儿疫情来势凶猛,大家还来不及反应,纷纷中招,除了发烧/全身酸痛,最常见的便是:咳嗽吞咽食品如刀割常见的西药不好买,各种中药糖浆,也不知道好坏。

笔者突然想起,老家儿说过,陈皮能止痰化瘀于是翻出了收藏的清代《本草备要》,看看咱们老祖宗汪昂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陈皮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脾为气母,肺为气龠。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利水破症,宣通五脏,统治百病” 【大致的意思:凡是补肺健脾的中药, 都会配陈皮, 以利于人的“气” (包括:作为“气龠”的肺部和喉部), 陈皮能有利于气母(脾)和气龠(肺),所以,痰自然下来了, 不仅如此, 陈皮能“统治百病”。

“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 ,【大致意思是:橘皮,必须放陈旧了,才能去掉橘皮中的烈气和燥气, 所以橘皮, 以“陈皮”为上品。

《本草备要》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安徽皖南休宁大家 – 汪昂编写的中医药学著作, 清顺治初年, 汪昂弃官从医, 历经数十年,方成巨著《本草备要》。是书被视为临床药学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之书,医家奉为圭臬,古代医者需研修此书, 方可为患者开方。《本草备要》收纳常用草药/药引子/配料等478种, 大部分可在全国各地获取, 极大程度地简化了医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892种), 《本草备要》着眼普及,嘉惠后世,为医者必备之典籍。

图片

图片

《本草备要》中478种中草药全图

《本草备要》

后人赞曰

采掇诸家,广征博引;

字笺句释,通贯全书;

法宗古人,创新体制;

慎思明辨,见解独到;

编排精当,文辞流畅;

实用便利,普及济世;

流泽后世,影响深远。

陈皮泡水, 煮茶, 做汤

利于止咳化痰。

图片

图片

汪之雄 于京畿

2022-12-23 

斯人, 是人, 哪个对?

Rarebook阅读(355)评论(0)

2022-10-28

《四书-孟子-告子,下》中的一句话, “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还是“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看看古籍里面的记载吧, 下文中部分书籍是我收藏的, 部分来自图书馆。

明代经厂本《孟子-告子,下》, 用的是:“是人”。

图片

图片

清康熙年间内务府本, 大学士李光地定本, 《钦定篆文六经四书》中的《孟子告子,下》, 用的是:“是人”。

图片

图片

清光绪, 奎壁斋定本, 善成堂印刷发行的《奎壁四书》中, 《孟子告子,下》,用的是:“是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那么, 用“斯人”错了吗?其实没有。

清道光年间, 《铜版四书遵注合讲》, 翁克夫(汇阅), 两截本 – 上面是注解, 下面大字是孟子的原文, 可以看出, 上面注释用的是“斯人”, 下面原文用的是“是人”, 两个都可以, 或许 “是人” 更正式一点, “斯人” 更简单, 更口语化一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斯人” 也可以)

分析:

1)《康熙字典》中的“斯”, 解释之一:【爾雅·釋詁】斯,此也。(也就是说《尔雅》认为, 斯=此

图片

图片

2)《康熙字典》中的“是”, 解释之一:【博雅】是,此也。(也就是说, 《博雅》认为, 是=此

图片

图片

故 “斯”和“是”, 可以是一样意思的, 可以混用的。后人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也无不妥。

会书,中国早期民间金融文书

Rarebook阅读(346)评论(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合会

合会是旧时一种民间自治互助组织,以融资为主要目的。成立合会时,成员订立有约束和规范合会成员行为的契约,称为合会文书(又称,会书会薄)。合会和西方的轮转储蓄与信贷协会“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即ROSCA,有异曲同工之用。

目的

集众人之有余
济一人之不足
朋友有通财之义
人生有缓急之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图是笔者收藏的一套《六合会书》, 其序言精辟地阐述了合会之真谛 –  “人之会者,合也。合众人之力,而成也,会者集聚也。 集人之有余,以济一人之不足也。 故朋友有通财之义,人生有缓急之时。会君邀,成一会,名曰‘六合’

规则

合会遵循一套简单的规则:发起人作为会首(第一期受益人),出于某种目的(比如婚丧嫁娶,购买住房/生产物资等),组织有限数量的人员(由中人做担保),每人每期(每期的时间自定,月//年等),拿出约定数额的会钱(有时也可以是物品,如粮食),每期集中在一起的全部当期会钱(可以有利息,也可以是免息互助的),以抽签决定或者预先商定的顺序给予某个会员(称会脚)。合会轮转一次后即告终结(即,“死会”)。

图片

图片

会书

会书是约定合会的文书,阐述会约定会首和会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双务契约精神的文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民间互助和信任

旧时传统的封闭性住居结构,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严苛的连坐株连法律、宗法制度,交通不便等因素,共同营造了中国古代的邻里关系,邻里自然而然也是世代交往的世交或同一血缘的宗族,所以邻里之间注重和睦、诚信、互助,乡田同井,出人相友,守望相助。以人缘、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维系和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合会既有储蓄之利,又能尽朋友相助之谊,深合国情,流行甚广。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浙江温州地区,还有各种合会的金融融资形式存在。

图片

图片

注:以上的图片是笔者收藏的几套清代/民国时期的合会契约文件-会书

汪之雄

2022.9.16

于京畿

China UK Rare Book Academy (CURBA) - 中英古籍善本研究院(庫巴)

联系:汪之雄Jason Wang联系:Jo. Leitner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